第(2/3)页 直到车子上,走下一个他们在报纸上看过无数次的身影。 哪知就在这时,一位四十多岁的专家突然惊呼出声道:“李顾问!” 这一嗓子,直接将周围的专家和教授们的目光吸引了过来: “真的是李顾问!” “还以为要再等上一段时间才能见到他呢,没想到这么快就遇见了!” “难得遇上一次,待会儿一定要好好和他请教请教农药方面的问题!” …… 众人一阵窃窃私语,不过少有人直接上来和李暮打招呼。 毕竟他年纪轻名声大,哪怕只是远远的看着,都不觉有些让人踟蹰,不敢去打扰。 他们在这个年纪,别说有什么成就了,连待的研究单位都没几个人知道自己。 “各位专家们,大家好啊!”李暮主动打了个招呼。 他刚刚扫了一眼,没看见什么熟人。 不过该客气还是要客气的。 众专家和教授立刻回应道:“李顾问好!” 不过虽然表面客气,但他们的心中,依旧难免有着几分拘谨。 毕竟论年纪,他们最低也大李暮两轮。 可要说起成就,全部加在一起,恐怕都比不上。 在完全不熟悉的情况下,一时还真不知道该如何相处。 即便有人早就想要和李暮讨教一些问题,此时见到气氛微妙,也有些踟蹰不前。 “您是汪教授吧,我看过您写的文章……”李暮见状,看了看一个老教授,想起对方的身份,上前攀谈起来。 他的主动,也很快打破了原本尴尬的氛围。 李暮都开口了,他们也没道理继续沉默,害怕打扰。 于是,一行人一边聊着天,一边向着学校内走去。 …… 在聊天中,李暮得知了这些专家和教授的身份。 他们基本都是离京都较近的地区的大学或研究单位的人,在收到了命令之后,便第一时间乘坐火车赶来。 有些人,甚至放下了手头正在搞的研究,都不愿错过这次机会。 毕竟“李暮”这两个字的含金量,在他们的心中还是很高的。 一个氯氰菊酯和磷肥,让全国粮食增产近三成,4425万吨,养活了数千万的人民,让他们不再忍饥挨饿。 对于这个贡献,一位来自何南地区的专家不由感叹道:“要是放在古代,李顾问您就是当之无愧的农圣,立庙封神都不为过的!” 此话一出,一众专家教授,俱是纷纷点头,认可不已。 李暮却摇摇头,道:“古代百姓有口吃的就行,但我们要做的,国家要做的,不仅是让人民有的吃,还要让他们吃得饱、吃得好!” 他所做的成就,跟后来的袁老比起来,压根没法相提并论。 想要彻底解决粮食问题,只有杂交水稻才能做到。 当然,这话现在是没法说的。 所以众人也只当他是在谦虚,并没有在意。 就在他们还想再开口的时候。 得到消息的刘全工,终于带着米胜华、袁培业和杜明卫三人,前来迎接。 “李顾问您见谅,我们来迟了。”刘全工抱歉道。 他原来正在组织安排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专家和教授们的住宿工作,听到李暮到了,便立刻叫上米胜华三人过来。 “刘院长,您这说得话可不对,我又不是什么大人物,没必要搞什么排场,还要人来迎接,耽误研究工作嘛这不是。”李暮故意板着脸道。 闻言,刘全工还没有说话。 米胜华便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