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足球战术,就是空间的合理运用。 在谈到任何战术时,是很多世界名帅都会提起的一句话。 瓜迪奥拉也不例外。 他在战术上的推陈出新,都是一次全新的空间划分的研究。 有了最合理的空间,还需要最合适的球员。 本场比赛,瓜迪奥拉在左边路派上左脚球员萨内,就很值得让人细细品味。 萨内的特点是内切射门。 一般来说,左脚球员在左路想要内切,就必须要左脚内侧外另一个方向带球。 这样不仅效率不如外脚背高,而且容易被防守球员断球。 所以,萨内在边路的最佳选择,只能下底传中。 难道瓜迪奥拉没有考虑到这点吗? 不,正是因为他考虑得太细致了。 曼城的前场进攻,右路的斯特林和中路的阿圭罗有很好的穿插效果,这是他们的特点。 如果萨内在右路内切,势必会压缩防守,同时也压缩阿圭罗和斯特林的活动空间。 再三权衡优劣后,瓜迪奥拉决定以阿圭罗和斯特林为主要进攻重点。 萨内就被放在左路,发挥他另外一个优势——左脚传中。 他能在左边路拉开宽度,传中或者给队友制造空间。 球员在合理区域,用自己合理的踢球方式处理球,这是瓜迪奥拉这几年在不断优化的事。 这样进攻效率就变得非常高。 刚才的斜插进攻,也是遵循了瓜迪奥拉在中场休息时的指示。 要不断进攻禁区,制造机会。 再举个例子,巅峰时期拜仁的两翼齐飞。 左脚球员罗本在右路,发挥他内切射门的优势。 右脚球员里贝里在左路,可突破,可下底传中。 这些都是在围绕如何合理运用空间在展开。 反之,曼彻斯特市的另一支球队,俱乐部花巨资引援,一大堆球星,进攻却踢得稀烂,从欧冠迈入欧联。 这都是没有研究最基本的东西,不能全怪主教练。 比赛在第58分钟的时候,曼城主场2:1领先,双方总比分4:4。 曼城不仅掌握比分的主动,还控制比赛的节奏,这样下去,拜仁还得丢球。 眼看形势不妙的海因克斯,立刻进行换人调整。 撤下阿方索-戴维斯,换上雷托纳。 曼城的两个进球,都是来自这名小将的失误。 伊蒂哈德球场内漫天嘘声和嘲笑,就像是一场公开审判,将他狠狠羞辱。 从右后卫位置到边线中间,不过三十米距离。 羞愧、自责,让他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突然,他的脊梁骨不知道被谁重重地拍一下。 “别低头,挺直腰板,比赛还没有结束!” 戴维斯转过头,惊慌的眼神在看到罗西后,突然模糊起来。 “在这里,不会有人同情弱者!” 说完后,戴维斯咬牙强忍泪水,重重地点头。 雷托纳上场后,在罗西耳边悄悄说了几句话,各自回到防守区域。 曼城开球。 海因克斯双手向前平推,示意球队大举压上。 半场高压是拜仁最显著的特点。 罗西前压持球人,在他身后有三四名队友做掩护,其余球员要在对手和防线之间。 单后腰比达尔位置靠后,填补前压球员和防线的空隙。 曼城如果在后场控球,拜仁的中前场球员会立刻压迫。 当球传到前场,拜仁的防线也保证足够的防守人数。 虽然能扼制曼城的反击,但拜仁想要进攻,就必须期望前场断球,或者是防守反击。 想要从配合无间的曼城球员脚下抢球,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领先的曼城,也不急于进攻,慢慢传球。 前场逼抢是一件非常耗费体能的工作,海因克斯在接手球队后,第一件事就是加强球员的耐力。 就连罗西现在的场均奔跑距离,都要比之前高。 虽然很辛苦,但海因克斯一直在场下鼓励球员。 五分钟, 十分钟, 十五分钟, 海因克斯坚信,持续的高压,一定会给对手造成无形的压力,从而让对手出现传球失误。 曼城球员在这样持续的压迫下,开始很少将球传回本方半场,而是在中场区域传递。 即便是丢球,他们也能有空间展开逼抢。 对手的阵型压上后,除了罗西和一名边前卫位置靠前,准备随时反击。 其余人都落位防守,形成4-4-2阵型。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