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68章:座上客-《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


    第(2/3)页

    “老祖宗,一号怎么到现在还没来?这都几点了?”

    年轻人不懂事,可以理解,但是一号不是寻常人,龙家这位年轻人,被龙空一个厉色的眼神,直接吓得不敢吭声,在他旁边的大人,连忙捂着他的嘴,一个劲的给龙空赔不是。

    “不好意思,老祖宗,小儿不懂规矩。”

    龙空看了眼说话的那个男人,点了点头说道,

    “今天幸好一号不在,若是这句话被他听了去,后果你们父子二人,承担一切。”

    “另外,所有人都不要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在一号眼里,你们这点伎俩,说实话,根本不值一提!”

    龙空今天若是不把话说清楚,这群人背后使刀子,绝对会让龙家跟着后面遭殃!

    众人不敢多言,低着头纷纷沉默……

    龙空看了眼空着位置的那个方向,摇了摇头,叹了口气,

    那个位置,是属于龙墨的,可今天,龙墨运气不太好,一号来的,可能也不是时候……

    《魏略》: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

    有人认为孙权这是在笑贾诩——一个道德风评堪忧的人,怎么能当军界一把手呢。

    而此刻,龙空正是代表了孙权,而一号就是曹丕。至于贾诩,自然就是今日不在的龙墨!

    这就好比如果是“戴笠”当上了*****,不是说专业或者能力的问题。

    而是指两者的画风根本就不搭,好伐?

    因此,这一段也经常被一堆脑洞专家们用来佐证什么“毒士”“三国大聪明”被识破品性之类的史料。然而,并非是哗众取宠,只需要好好回顾一下人物生平,认真了解一下时代背景和逻辑关系,才能真正了解“毒士”的自我修养。

    或许是从宫斗剧“学步”解释权谋开始吧,现在会有什么“曹魏五谋士”之说,把“彧攸贾程郭”这5人并列起来。问题是无论是史书或者演义,皆无此提法。例如:厦大教授所说的“卧龙不出”郭奉孝,约摸论真实水平,也只能望其他4人之项背。

    历史上的贾诩不仅谋略过人,文治统兵,无所不能。而且,大魏太尉还会著兵书,《隋书》:钞《孙子兵法》一卷。《吴起兵法》:贾诩注。不像某些人至死也不过一军师祭酒(作训参谋?),在办公室写写抄抄画画而已。

    贾诩字文和,凉州人士。虽然从小就被家乡名士认为有良、平之策。但除了早些时候被乡里举为孝廉,其实在青年时代基本上是一个籍籍无名之辈。后因病辞官,在归途路上发生了一起意外,才稍微展露了一点“毒士”的潜质。

    时凉州少民匪患严重,贾诩与同行几十人在路上遭一伙氐人劫掠。在快要被撕票的时候。他抱着被揍得鼻青脸肿的脑袋对匪军说:各位军爷稍待片刻,你们可知段颎,段太尉吗?那可是我姥爷,只要留我一条性命,我家会给你们很多很多的钱!

    段颎是谁?东汉西域都护三杰之一——《后汉书》:凡百八十战,斩三万余级,军士死者四百。平凉州羌氐之乱时,杀敌三万,自损400。结果,在口嗨了一句自己是这位猛人的亲戚后,氐族匪兵居然放了贾诩一条生路。

    而同行数十人被杀,无一幸免。贾诩当然不是段颎的外甥。他厉害的地方也不仅仅是生死关头,还能云淡风轻地吹嘘,也在于告诉匪兵:我会给你们很多钱。一方面表现出纨绔子弟的做派。另一方面又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价值。

    把利与命结合起来,让杀人如麻的土匪也不得不相信了。令人不由得想起《权游》里:小恶魔惯吹兰尼斯特的“虚名”,并多次用金钱换性命。虽说是影视,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顶级智慧乃是对人性的精确判断矣。

    当然了,以圣母的标准当然可以继续苛责,你为啥只救自己不救别人?所以按某些人的逻辑,乱世中靠自己的智慧和本事活下来,反倒是错了?照此思路下去,在盛世之中凭自己的良心做事,反倒被构陷为图名的,如今还少了?

    后来,董卓入京。身为西凉人的贾诩,在董卓的女婿牛辅手下做事,任讨虏校尉(上校团长)。官虽不大,可不能小看,正所谓官小权大啊。这和董卓的用人有关——“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耳。”

    要知道,董卓本来无后。公认的接班人牛辅也不过中郎将(大校师长)而已。这样来看,贾诩的上校团长也算是可以了。估计期间也曾多次参加过阵前厮杀(无常识者,先搞清楚基层主官和机关参谋的差别再说话)。

    一个靠智慧出名的人还会统兵打仗,够全面了吧?然而,像这样一个能力全面的人,能否在乱世之中实现自己的抱负呢?

    被黑得最多的“贾诩乱武”。在一些人眼中,正是因为贾诩的挑拨,才有了后来的长安兵祸,数十万长安百姓被西凉军屠戮。他们认为王允是“唱旦”的,是贾诩为了一己私利,阻碍了大汉一次极有可能的复兴。然而清醒一点吧。

    事实上,刺董成功后王允就飘了。先是以“惋惜”为由杀了名士蔡邕(董卓对士族还是不错),后又污蔑了一把太史公,说什么“昔日武帝不杀司马迁,终使谤书流传于世”,执掌大权之后开始妄评圣贤,活脱一副小人得志。

    这也就算了,在如何处置西凉余党方面,王允也是一团浆糊。董卓死后,还有一群西凉军将在取保候审,该怎么处置是个问题。当时吕布就劝王允说:我们应当采取怀柔的方式来安抚董卓旧部——“以卓财班赐公卿、将校。”

    可估计王允也打过311吧。我一个政治80的怎么能听你一个政治20的建议呢?于是坚决不允,还说出这样一段话来。“此辈无罪,从其主耳。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安之之道也。”

    直译过来就是:这些人都是从犯,不过是跟错了人。如果现在以叛逆之罪来赦免他们,反而会给他们带来心理负担。所以嘛,还是不要赦免为好!等等,这啥意思?你听懂了吗?对不起,王允这一段回答我是一直没看懂。你这是要杀呢?还是放呢?

    当然了,聪明人有很多,自然会有一串引申义不停洗。只是不管怎么洗,最后传到西凉人那里就是那一句:“(王)允欲尽诛凉州人。这样的表达方式,我以为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飘了。

    王允觉得:儿等生死尽在我谈笑间,我想你死就得死,我要你活你才能活。可问题是这样的态度你让凉州人怎么想?对,之前董卓乱京时我们是帮凶,我们承认有罪。但事关生死,你就不能旗帜鲜明一点,好好说话吗?

    于是,同为西凉户籍的贾诩坐不住了,主动来找本来打算回家的李傕、郭汜等人商议。他说:闻长安中尽议诛凉州人。而诸君如弃众单行,一亭长能束矣。不如率众往西,以攻长安。若幸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在我看来,贾诩这样讲完全没有问题。当初带头造孽的是董卓,如今首恶已除,还要逮住不放搞什么地域歧视。你这不逼着人反吗?而他的思路也值得肯定。放弃了军队,则命不保。“若幸事济”和“若不济”是提出两种可能性。

    从理性的角度告诉大家,举事的成功率不高。明显被逼无奈嘛!而且哪有什么“乱武”,贾诩明明说是“奉国家”——换成我们来扶持献帝,匡扶汉室。三观的落脚点也很正(你要剿余勿尽,我还清君侧呢),何乱之有呢?

    一直觉得,看历史必须是要有三观的。正确的三观就是要看这个政权、这个集团的言行,是否符合逻辑、人伦、大义。而诸如某些人鼓吹什么不带观点的客观公正、看史要带脑、“品,你仔细品”的提法,那才是最大的主观。

    最重要的是,面对后来举事成功,长安城“白骨委积、狼藉满道”的结果。贾诩一直在用具体动作告诉我们,他很后悔。他也一直在证明,自己的初心和李傕、郭汜并不相同,他在尽力弥补这场不可控的浩劫。

    其一:西凉人掌权后,想让贾诩做大官(封侯)。贾诩坚辞不受,去担任了尚书(中层)一职。“典选举,多所匡济,傕等亲而惮之。”为的是占住人事岗位,启用了一大批能人,多做实事以补兵祸。为什么掌权之后,傕等对他会“亲而惮之。”

    那是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正义。譬如:李傕想把献帝弄到军营里,他坚决反对。李郭兵败后要跑路,劝他一起走,他说:我世受汉恩,绝不能背离。试问,当时汉末的满朝公卿谁又能做到这一点?

    其二:保护皇室。和普遍意义上的权臣一样,李傕折腾刘协也是杠杠的。不仅随意拿宫廷用品(丝绸)赏赐部下,还承诺手下的数千名羌胡人:“许以宫人妇女”。于是,当这些少民们开开心心地跑到宫里去喊:天子安在?

    李将军说要给我们宫廷美人。他说的话能作数吗?可把献帝吓住了——帝患之。是贾诩想了办法:乃密呼羌、胡大帅饮食之,许以爵位珍宝,于是皆引去。文和兄这张嘴厉害啊,仅仅是请吃请喝一顿,就抵住了权臣实打实的宫廷封赏。

    也正因为此事,傕由此而衰弱。而且,贾诩认为:仅仅防守是不行的,还得反击。李郭现在为啥这么牛叉,那是因为天子在手、天下我有。只有把献帝转移出去,才能釜底抽薪、拔本塞源。于是趁2人闹兵争的时候,贾诩又密送天子出长安。

    将印绶交还给了皇帝。在李郭得知献帝出逃,率军追击时,还装作不知一起行动,暗地里玩起了终极无间。结果,凉州军尽管追上了王师,却跑掉了献帝。而当李傕要杀俘获的大臣时,也是贾诩挺身而出,曰:此皆天子大臣,卿奈何杀之?这才作罢。

    无论黑子如何脑洞,就凭贾诩这敢于直面屠刀的勇气。比起董卓之乱时,那些唯唯诺诺、哭哭啼啼的所谓汉臣(王朗?),要厉害多了吧。所以我一直认为,好人,仁慈之心的人凭啥会显得懦弱,那是由于还没被逼疯。当事情发展过了一定界限时,一切魑魅魍魉都会在正道之光面前烟消云散。

    李郭身死时,贾诩正在家里奔丧。而在此期间,京城长安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天子由曹操迎回许昌,而凉州势力随着自相残杀,逐渐消散。身为凉州人的贾诩举目无亲,只好去投在华阴的同族——段煨了。

    段煨其人呢,其实也算是个好官啦。懂得安境种田保民,在乱世之中守护着自己的平静。然而最大的缺点就是——妒贤嫉能。贾诩一来,他就担心这位能力超强的老乡会抢自己的基业,于是把他当成祖宗供起来。这让贾诩很不安。

    因此在张绣屯兵宛城后,贾诩便立刻去投张绣去了。有人问他:段煨待你不错啊,你为何要走呢?贾诩道:煨性多疑,我去则喜,又喜得外援,则家中妻子必俱全矣。从结果来看,对于向段煨这样的普通人。

    贾诩的人性分析还是很准的。之后,段煨确实一直照顾其亲人妻子。因为他不是李郭那样的亡命之徒啊。最重要的是,面对别人的排挤,贾诩并没有哀天怨地,或者像晁盖那样灭了王伦,鹊巢鸠占。你不容我,我走便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