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平辽策-《权驭大明》


    第(2/3)页

    明军在蔚山被倭军击败后,杨镐隐瞒败讯不报,又谎报军功,被万历皇帝罢职。

    不过,万历三十八年,杨镐被启用担任辽东巡抚,后来告老还乡。

    女真人造反后迅速攻下了抚顺城,守将及一众兵士英勇战死,辽东巡抚李维翰催促总兵官张承荫前往增援,结果张承荫与副总兵颇廷相等人相继战死,一时间辽东震动。

    由于杨镐熟悉辽东的军事,故而在此得以启用,挂兵部右侍郎衔担任辽东经略,总掌辽东平叛事宜。

    值得一提的是,大明的官职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设置,那就是“加衔”。

    加衔并不是真正的官职,只是表明获得加衔者享有所加官职的的行政待遇和行政级别而已。

    以杨镐为例,他挂兵部右侍郎衔担任辽东经略,其官职是“辽东经略”,不过这是一个临时性的官职并没有行政级别,故而有了“兵部右侍郎”的加衔。

    这并不是意味着杨镐就是兵部右侍郎,而是他享受与兵部右侍郎一样的官阶和行政级别。

    自明帝国中期开始,六部的右侍郎就成为了一个虚职,外出巡抚、经略的京官挂右侍郎衔来威压地方官吏。

    之所以这样做,与大明的内阁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众所周知,内阁的大学士不过是正五品的官职,这样一来不要说各部院的堂官了,就连那些堂官下属官员的级别都比大学士高。

    这与内阁最开始的性质有关,内阁最开始只不过是一个秘书机构,内阁大学士官居五品,直到洪熙皇帝起才开始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

    宣德皇帝登基时年纪轻轻,其六部堂官都是历经数朝的老臣,故而为了抗衡朝堂上那些资历深厚的老臣,宣德皇帝强化了内阁的职能,依靠永乐皇帝和洪熙皇帝留下的以“三杨”为代表的近侍臣子来制衡六部,使得内阁有了今天的地位和职能。

    值得一提的是,大明宦官的崛起也是从宣德朝开始,宣德帝不仅给了司礼监批红大权,还在皇城开设太监学堂教那些小内侍识字,使得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都受到了宦官的制约。

    鉴于内阁拥有的议政权,六部拥有行政权,而代表皇帝的司礼监拥有决策权,三者既相辅相成,同时又相互对立。

    所以,内阁的阁员肯定不跟能六部有什么瓜葛,一旦进入内阁就要放弃在六部的职务,但为了保证他们的行政级别,这个时候就有了加衔。

    例如,内阁大学士通常“兼”六部侍郎或者尚书。

    需要注意的是“兼”与“兼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兼”的职务是虚职,一种加衔而已,而“兼任”则是实打实的职务。

    因此,史书上出现的内阁大学士兼六部尚书、侍郎,并不是内阁大学士在六部任职,只是一种确保其行政地位、等级的方式。

    必须要指出的是,六部并不是内阁的下属机构,双方是一种平行的关系,互不统属,六部的首领是有着“天官”之称的吏部尚书,与内阁首辅平起平坐,双方之间的势力关系此消彼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