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三国第一谋士(上)!五十月票加更!-《曹魏》


    第(2/3)页

    贾诩,身怀奇谋,胆识过人,阅历繁复,志节深沉。

    他的品质里也许有着种种别人难以企及之处,但就客观效果而论,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他难辞其咎。

    当年陈寿撰三国志时,曾将贾诩与曹操手下最具威望的二荀荀彧、荀攸并列立传,引起了注家裴松之的不满。

    此事见仁见智,我觉得若撇开道德威望,先注重影响世事的深度,则贾诩与二荀并列,并无不当。

    虽然贾诩常以汉室忠臣自诩,也确曾有功于皇上,但他显然更热衷于放纵自己天赋的谋士才华,而较少计较千秋功名。

    在各路军阀此起彼伏的混战中,在汉献帝由长安到洛阳的奔命过程中,在东西二京的喋血杀伐中,我们都能看到贾诩的智慧。

    董卓死后,司徒王允专权。

    王司徒只是一个碌碌之辈,而且不知体恤,滥开杀戒之弊,他刚刚上台就杀掉了当时的文豪蔡邕。

    但风雨飘摇的汉朝江山毕竟获得了短暂的喘息机会。董卓手下部将李傕和郭汜,王允若本着首恶既除,协从不问的态度,则这两个手上握有兵权的家伙便会归化朝廷,如此,因讨伐董卓而起的关东诸雄不知旌麾何指,也可能权且罢兵。

    中国历史在步入这一章时,虽然会略嫌平淡,但于国于民,实属大幸。

    刚愎无用的司徒王允,对李傕、郭汜下达了追杀令。只有3000飞熊军的李傕、郭汜等本来也想认命了,他们决定解散部队,自己再分头向大西北逃亡。

    如果这样的话则王允虽然极为不明智,却毕竟没有种下恶果,东汉政权暂时还能迁延些时日。

    贾诩恰恰在此时脱影而出发表了一下宏论,李傕、郭汜对贾诩素来敬重,便洗耳恭听。

    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迟也。”

    当年陈胜、吴广被迫“揭竿而起“,所持的理由,正与贾诩此时的想法相同。

    区别是,无论陈胜、吴广还是李傕、郭汜,他们都属当事者,而贾诩则完全是局外人,换言之,这一番建议,虽然可以救李傕、郭汜性命于一时,对贾诩则没有丝毫好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