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章:锐化的记忆-《回档之1995》
            
            
            
                
    第(3/3)页
    更何况,苏杭现在既没有追求一个女孩的资本,也不愿浪费这份时间。
    1995年的现在,这个国家改革开放后的草莽时代已经进入尾声。到了新世纪,普通人想要出头会越来越难。因此,过了眼前这道坎,再之后,苏杭更愿意花时间去抓住一些真正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而不是进行一场大概率不会有结果的懵懂爱恋。
    因此,写下陶暖瓷的名字,是因为另外一件事。
    和父亲有关。
    回忆着脑海中的信息,苏杭很快又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几个名字。
    陶丙立。
    丰瑞集团。
    河元化肥厂。
    还有,父亲,苏全民。
    陶丙立是陶暖瓷的父亲,崛起于八十年代的河元富豪,早年凭借倒卖服装起家,并一步步创立丰瑞集团。
    曾经的九十年代,1996年之前,关于陶丙立,最为河元人津津乐道的,是陶家在河元西郊桑河上游占地十多亩的豪华大宅。
    1996年之后,主要就成了陶家的倒霉事。
    起因是丰瑞集团承包河元化肥厂。
    因为相应的话题直到很多年后都还有人不断提起,又与自家相关,苏杭记得很清楚。
    1995年8月,经过一段时期的谈判,丰瑞集团以3000万人民币的开价全盘吃下河元化肥厂,当年10月,化肥厂复工。
    父亲作为化肥厂职工,苏家的拮据窘况因此得以短暂缓解。
    开始的时候,坊间传闻普遍都是丰瑞集团占了大便宜,说是河元化肥厂的总资产达到2亿,丰瑞集团只用3000万吃下,难免各种骂声。
    然而,实际并非如此。
    复工不到一年,1996年的9月,河元化肥厂就发生了爆炸事故,公开消息是8人死亡,21人受伤。
    实际……没人知道。
    之后调查,事故原因很简单,设备老化。
    这也是这年代诸多企业的普遍状态,因为没钱,不可能及时维修或更新设备,能凑活就凑活,直到彻底凑活不下去。
    具体到河元化肥厂,本来就已经年久失修的生产设备,在经过1995年大半年的停工之后,日常缺少维护,情况变得更加糟糕。
    陶暖瓷的父亲陶丙立本来也以为占了个大便宜,因此没有过多调查就急切接手,拿到化肥厂之后,才知道自己掉进了坑里。
    坊间传闻的2亿资产,事后找人进行专业评估,折旧之后,只剩不到7000万。不仅如此,化肥厂还拖欠了银行贷款并员工工资,总计超过5000万。
    因此,河元化肥厂的净资产,其实只有2000万不到。
    丰瑞集团却花了3000万承包。
    说起来,当时想要扭转化肥厂的情况,也不是不可能。
    再投3000万,对全厂设备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维修改造,这家工厂的资产也就能够盘活,再运营五到十年都没问题。
    问题是,最初的3000万,已经是丰瑞集团负债筹集的结果,陶丙立根本拿不出另外的3000万。
    想要退出,也不可能。
    钱都砸了进去,只能强行开工,以至酿成了1996年的惨剧。
    那次之后,脱皮见骨的陶家虽然没有完全没落,却也一蹶不振,几年后全家移民去了海外。
    作为化肥厂职工,亲身经历了那次事故的苏全民,虽然幸运地逃过一劫,却也留下了长久的心理创伤。
    直到很多年后,父亲偶尔还会和苏杭提起,说又耳鸣了,听到了爆炸,有人在喊叫,有人哭着求他拉一把,还有人在骂他,让他不许跑,赶紧回去救人。
    那么大的火啊,怎么救?
    还说自己真不是贪生怕死,是怕万一……留下他们娘俩怎么办?
    每当这时,苏杭只能劝。
    安慰父亲那些都是假的,没人喊他,那场爆炸太烈,当时远在老城区的二中教室玻璃都被震碎了许多,靠近爆炸中心的父亲因此失聪一段时间,根本听不到声音。
    深夜的台灯下。
    苏杭将一连串名字串起来,又飞快写下记忆中的各种信息,逐渐理清了相关想法。
    明天。
    恰好要与陶暖瓷一起写黑板报,是个机会。
    无论如何,一定要先把这件对很多人一生都造成严重伤害的事情扭转掉。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