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吗》


    第(2/3)页

    儒信天人。正统王朝立世,自开国皇帝之后,总会有一两代仿若有神人相助的帝王出现。这是上天承认这个王朝的证明。

    有这样的帝王出现的王朝,大多会延续至少百年。

    清朝居然也是吗!

    上天已经承认了暴清吗!

    顾炎武很想对天嘶吼,悠悠苍天何其不公。

    可他理智上明白,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没有感情,万物都和祭祀用的草狗一样,天地不会特别对待任何人任何事,只是按照一定规律行事。

    纵观历史改朝换代,屠城屠百姓称王称帝者不知多少。上天不会为这些事惩罚帝王和王朝,只有黎民百姓在哀嚎。

    神灵和天地都不会庇佑百姓,能庇佑百姓的只有人自己。所以他不能倒下,不能隐居,他必须为黎民苍生留下些什么。

    大明气数已尽,大清气数正是旺盛时。他无法逆天改命,只能孤身入局,影响这个残暴的王朝。

    顾炎武自进京之后就看到了这件事。

    地震之后,顾炎武完全失去了那仅剩不多的反清复明的希望。

    他看着眼前被神灵钟爱的孩子。若他能成为皇帝,或许百姓会过得很好。

    就算是昆山、就算是扬州、就算是嘉定,也一定会恢复繁华。

    顾炎武突然想起,那些地方其实已经慢慢恢复繁华了。

    许多人都已经忘记大明了。他们已经认可自己是大清的人了。

    何其可悲,何其可悲。

    遗民犹有一人存,遗民只有一人存啊。

    顾炎武重新把胤礽抱到膝上,和胤礽说起自己的一些思想和见解。

    被无视的康熙摸了摸鼻子,拖了把椅子坐在顾炎武身旁,让赵昌问店家拿来了笔墨纸砚,一边偷听一边做笔记。

    顾炎武说的话很通俗直白,力图让孩子也能听懂。

    胤礽不但能听懂,还能提问和说出自己的见解。

    他们一老一小说了很久,说得口干舌燥,说到戏终人散,华灯初上。

    顾炎武一生的心血不可能在几个时辰说完,但他只会与胤礽说这几个时辰。

    这几个时辰,他为黎民苍生,暂时为太子师、为帝王师。

    走出这扇门,他又是大明遗民顾炎武,是那个和清朝有血海深仇的孤独老头。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道,“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他大半辈子都在为了“保国”而奔走,现在他的所作所为,则是为了“保天下”。

    他进入京城,与文臣结交,让子孙门生出仕,便是试图把大清这个“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的王朝影响成一个人能活下去的王朝。

    为了“保天下”,他背弃了自己的本心,背弃了血海深仇。

    顾炎武嗓子哑了。

    他没有喝康熙亲自递过来的水,只用口水勉强润了润嗓子和喉咙,继续教导胤礽。

    他最后说的是许多儒生不擅长、甚至鄙夷的治财学问。

    顾炎武善于治财。

    他家财被豪强占尽,被其追杀满地逃窜,他还被关进监狱里,出来时身无长物。可他每到一处,便自垦田地,置房置产,离开时便将这些资产交给门人,弃掉财产。等到了下一处,继续赚钱置产。

    像他这种经历的人,几乎全都贫困潦倒,他却几乎没有生活困顿的时候。

    顾炎武在京城当官的外甥徐乾学等人为疏通朝中关节,向顾炎武借了数千白银,顾炎武都懒得去讨要,可见他多有钱。

    顾炎武若能出仕,康熙把户部给顾炎武,顾炎武估计能让国库的银子翻一倍。

    可惜,可惜,顾炎武不可能出仕,永远都不可能出仕。

    康熙遗憾,更加厌恶多尔衮和多铎。

    敢情坐皇帝位置的不是你们,你们就可以乱来了吗?我的千古一帝汗阿玛的话,你们都当耳边风!

    康熙想了想自家汗阿玛那时候的岁数,脸有点黑。

    好吧,不当耳边风才不可能。就跟鳌拜能听我的话似的。

    顾炎武勉强熬了熬,终于把自己想说的大致说完了。

    只是大致,只是梗概。剩下的,胤礽可以看书自己学。

    顾炎武不会敝帚自珍。他的著作本就会公开给所有人看,皇帝和太子想看自然也能看。

    康熙再次奉茶,顾炎武再次拒绝了康熙的茶。

    他把胤礽还给了康熙,然后摇摇晃晃,深一脚浅一脚走出门。

    康熙吩咐人偷偷跟着顾炎武,保护顾炎武安全回家。

    胤礽抱着康熙的脖子,父子俩沉默地回宫。

    晚上,康熙没有去后宫。

    他抱着儿子,长吁短叹。

    这个大清,还能有第二个顾炎武吗?很难了吧。

    胤礽蹭了蹭康熙:“阿玛,你努力,你可以成为第二个顾炎武!”

    康熙:“???”

    他捏了捏儿子的脸:“是你好好努力!”

    胤礽翻身,背对着康熙:“我不要。我还小。阿玛,你听过一句话吗?”

    康熙把胤礽翻过来,正对着自己:“敢用后脑勺对着阿玛,你很嚣张啊。说,什么话?”

    胤礽一字一顿道:“慧、极、必、伤。”

    康熙抱紧了儿子:“谁说的?不准再说这种话。快睡觉,你还想不想睡了?”

    胤礽:“哦。”

    太监将蜡烛吹灭。

    半晌,黑暗中响起康熙的声音:“这话究竟是谁说的?”

    胤礽:“当然是皇玛法。还有半句是情深不寿。”是金庸。

    康熙:“哦。”肯定是玉林通琇那个假和尚说的。

    没事了,这话一定不是真的。康熙自我安慰。

    ……

    顾炎武见到康熙和胤礽之后,收拾了行李,第二日就离京归家了。

    他回到昆山,做回了田家翁,安心著书。

    康熙让当地官员好好照顾他。这一声招呼,让康熙知道顾家家产被昆山豪强叶家占据,叶家还追杀顾炎武的事。

    他叹了口气,叫来了与昆山叶家同宗的叶方蔼,让叶方蔼回家一趟处理此事。

    叶方蔼是个清官,还多次举荐顾炎武。叶家却是霸占了顾家家产,还追杀顾炎武的昆山豪强。

    康熙又想起顺治在乾清宫前帐篷中对他的教导。

    当一个官员清廉时,还得看看他背后的家族、他的师门、他当地的豪强,才能看到他是否是个好官。

    康熙收集了其他有名的前明遗民的著作,他看完之后,叹气道:“国外也有类似的思想。”

    胤礽知道康熙说的是什么思想。

    他们开始怀疑君主制度的正确性,开始试图探索一种更适合华夏的制度。

    康熙很忧虑,甚至有了焚书的想法。

    胤礽笑道:“这不是好事吗?”

    康熙难得敲了敲胤礽脑袋:“怎么能叫好事?”

    胤礽捂着脑袋道:“一种思想形成现实,至少要过两三百年,那时候咱们大清肯定差不多没啦。”

    康熙:“……别胡说。”

    胤礽攀上康熙的膝盖坐着:“阿玛,咱俩还说那些虚的干什么。大清有阿玛教导祖孙三代,大概能兴盛一两百年,之后肯定会走下坡路,两三百年差不多了。后一百年肯定还是半死不活的状态。”

    康熙想揍儿子。事实或许是如此,但自家人哪能这么没志气!

    “两三百年啊,也不错了。”康熙其实也很没志气。短命的王朝多得是,何况大清“先天不足”。

    事实也是如此。

    如果大清没有变成半殖民地续命,外部矛盾强压着内部矛盾不爆发,大清早没了。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华夏是百年浩劫,对大清而言却是续命的良药。

    “等这个思想成熟,咱们大清差不多也没了。这样正好后面没皇帝。”胤礽笑嘻嘻道,“我们得不到的东西,也不能让别人得到。从大清之后,这片大地没皇帝啦!”

    康熙:“……”还能这么想?保成你的脑袋怎么长的!

    胤礽吊着康熙的脖子晃了晃:“儿孙事自有儿孙自己担心,我和阿玛只需要在青史留名就好啦。咱们允许这些思想,当时代变革的时候,我们会不会变成圣人?身为皇帝,却反思皇权的弊端,嘿嘿,这不是圣人是什么?”

    康熙失笑:“这不是坑后代吗?”

    胤礽摇头:“坑不了。咱们华夏有了几千年的皇帝,除非真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否则皇帝是绝对不可能消失的。到了那个时候,我们现在做什么事都无法阻挡。”

    康熙叹息:“就不能有让咱们爱新觉罗家永远当皇帝的法子吗?”

    胤礽道:“有啊,隔壁倭国就是。”

    康熙想起倭国那个天皇,俊脸一黑:“那还是算了。”

    康熙越想越烦恼。烦恼的同时,他又觉得自己为两三百年后的事烦恼很傻,就更烦恼了。

    皇帝烦恼了就想折腾人,明珠等人就遭殃了。

    康熙将明珠、索额图、佟国纲等人叫到一起去听戏,并问他们感想如何。

    明珠:“和臣没关系!”只要我不承认,就很我没关系!

    明珠看到完整的戏时,都已经傻了。

    这一出在纳兰府、在他眼皮子底下写的戏,居然是以他为主人公?

    里面的诗词曲居然还是他儿子写的?

    纳兰性德!家法伺候!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