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仿制?我们是自主研发!-《火红年代,开局大学演讲》


    第(1/3)页

    李暮道:

    “首先肯定是陶瓷层材料的选择,我比较推荐氧化钇稳定氧化锆。”

    “当然,氧化镧锆酸盐、氧化钆锆酸盐等也行。”

    “主要是得满足6个要求,低热导率、高熔点、热膨胀系数匹配、良好的抗热震性能、化学稳定性和易于加工……”

    他说完要求之后。

    又详细地为宋文聪解释了一番为什么要具备这6个要求的原因。

    听着听着。

    两人一个认真教,一个认真学。

    虽说年纪相差了七八岁,但还是场面十分和谐。

    唯一不太和谐的,大概就是站在旁边咬着牙的关建民了。

    从刚刚宋文聪请教的时候。

    他就觉得不太对。

    现在一看,果然。

    不止解决问题,还教上了人。

    可气归气。

    他却并没有打扰两人。

    只是默默地祈祷王娅能够快点回来。

    ……

    大概是关建民的祈祷起了作用。

    大概10点半左右。

    门外便响起了钥匙拧动锁芯的“咔咔~”声。

    他当即高兴地迎上前,打算“告状”。

    不过在看到王娅身边的黄新华后。

    他的脸色一下子就黑了下来。

    没完了是不是?

    不出他的所料。

    黄新华进来的第一句话就道:

    “李暮呢,他在哪儿?”

    “黄教授,他在那边和宋教授在说话呢,要不您明天再来?”关建民深吸一口气,道

    听到这话。

    黄新华道:

    “没事,我等一会就好。”

    说着,他便跟着王娅进到客厅。

    看到李暮正和宋文聪讨论得入神,没有发现他的到来。

    他也没有打扰。

    而是去到书房小坐片刻。

    见状,关建民一拍脑门,心里叫苦:

    “这活太难干了啊!”

    ……

    夜渐深。

    随着宋文聪手中的笔停止书写。

    指导算是暂时告一段落。

    倒不是问题都解决了。

    只是他记得来的时候,吴有望特地交代他要注意时间。

    因此尽管觉得有些可惜。

    他还是道:

    “李顾问,时间不早了,剩下的问题明天再说吧,我就先回去了。”

    “没事……”李暮摆了摆手。

    刚想说你先走。

    眼角的余光就发现了站在后面的王娅和黄新华。

    他抬起手上的手表,看看时间,已经是11点。

    见状,他转而道:

    “行,明天再说。”

    说完,李暮便回过头,准备让关建民送一下宋文聪。

    就在这时。

    他看到了从书房里出来的黄新华。

    “黄教授,您什么时候来的?”李暮惊讶道。

    闻言,黄新华笑道:

    “来了一会儿了,看你们讨论得正认真,就没打扰。”

    “其实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

    “我先回去,明天再找你说吧。”

    他说完后,便打算和宋文聪一块离去。

    “您人都过来了,肯定不是普通的事。这样,我们简单地说一说就好,怎么样?”李暮道。

    他一边将人拦住。

    一边看了看旁边的王娅。

    见状,王娅道:

    “我去给你们煮点面条,宋教授,您也吃些东西再走吧。”

    说完,她便走进厨房。

    “那好,就说半个小时。”黄新华颔首道。

    他本来是担心时间太晚,影响李暮和王娅休息。

    两人既然都没有意见。

    那么他当然是乐得如此。

    ……

    旋即,李暮带着黄新华来到书房。

    坐下后。

    后者当即道:

    “我这次过来,主要是告诉你个好消息。化学放大光刻胶的改进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通过在树脂体系、光酸生成剂、添加剂和工艺条件等多个方面的改进,”

    “光刻胶的分辨率、灵敏度、抗刻蚀性和环境友好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满足了更高集成电路制造的需求……”

    他慢慢地向李暮说出这段时间来的研究成果。

    当然,不止是光刻胶方面。

    光源技术、光学系统、掩模技术和机械与控制系统,都得到了相当大的进步。

    按照黄新华个人的估计。

    预计在未来的1-2个月内,便能造出集成度突破40w的集成电路。

    听着提升不大。

    但要知道。

    第一块32位微处理器的集成度,也仅仅只有27.5w而已。

    “太好了!”李暮忍不住发出一声感慨。

    32位微处理器的实现,对于计算机的发展来说,具有极高的意义。

    简单来说。

    它能够支持高达4GB的内存寻址,远超16位处理器的64kb限制,为运行更复杂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提供了基础。

    黄新华笑道: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不过这才只是实现了集成度的突破,离搞处理器还远着呢。”

    “更何况咱们现在连16位处理器都还没搞出来。”

    “你是不知道,我之前去过计算技术研究所一趟,那边一群人熬得头发都掉了一大把。”

    他虽然专注半导体研究。

    但不是不清楚微处理器的价值,还有难度。

    “那不怕,关键是集成度达到要求,很多东西都可以提升了。比如超算。”李暮笑道。

    32位微处理器重要。

    但超算同样不遑多让。

    第二代超算的100亿次每秒运算速度,虽然很不错。

    但运算速度,从来是不嫌高的。

    之前不升级,是因为一两百亿的提升没有意义。

    不过这次的40w集成度,足够将运算速度拉到500亿次每秒往上,绝对十分划算。

    黄新华道:

    “你打算做第三代超算,是不是太早了些?”

    “其实现在第二代超算已经足够应付所有的研究任务了。”

    “又花几千万去建造,未免有些浪费。不如等我们再研究个1年,将集成度突破100w再说。”

    他并不怀疑李暮的判断。

    只是觉得这有些太浪费了。

    毕竟自从第二代超算出来以后。

    全国上下所有研究所计算任务算力不足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用不了几千万那么多,只升级换代芯片就行,总成本应该不到500w,但它产生的价值,十倍百倍不止。”李暮解释道。

    他自然不会忘记现在夏国财政困难的问题。

    不过他相信。

    一台500亿次超算的价值,绝对对得起500w的造价。

    黄新华当即点头道:

    “既然你有信心,那我回去便和所长商量这件事,等集成度一突破,就马上立项研究。”

    如果是十倍百倍的回报。

    那么根本不需要考虑。

    干就完事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