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泥水平衡-《火红年代,开局大学演讲》


    第(1/3)页

    机械狗和天基动能武器拿出来没有问题。

    毕竟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造的出来。

    但其他的不行。

    因为他们真的能造出来。

    他们能造。

    M帝和老大哥八成也能造。

    所以是绝对不能拿的。

    “那么就只能搞理论了,最好还是超前的理论。”李暮暗暗思索。

    过了许久。

    他的眼睛忽然一亮,心道:

    “怎么把这个给忘了,可以搞人工智能啊!”

    人工智能的概念,出现在20世纪中期

    早期基础是43年沃伦·麦卡洛可和沃尔特·皮茨发表的神经网络论文,提出了第一个数学模型来描述神经元如何工作。

    后来艾伦·图灵,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

    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图灵测试”作为衡量机器智能的标准,直到后世都在被使用。

    不过作为一个正式的学术领域和概念。

    人工智能这个名词,还是在56年的达特毛斯会议上才被明确提出和定义。

    “反正现在运算速度1000w次每秒的计算机已经不是秘密了,是时候再给M帝和老大哥一点震撼了!”李暮想道。

    当下关于人工智能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符号主义方法、机械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学和认知模拟等几个方面。

    拿符号主义方法举例。

    其特点是通过符号逻辑和规则模拟人类推理。

    但复杂的推理,需要大量的计算。

    而当前国外计算机的内存极小,还是以KB为单位。

    运算速度就更不用提,估计才突破100w次每秒,离1000w次每秒还遥遥无期。

    在这种情况下。

    只要夏国承诺来了以后02型计算机随便用,肯定有受不了诱惑的要过来。

    如果再把03型个人计算机拿出来。

    那恐怕这些人都不用考虑,立马就会润过来。

    “不过仅仅是人工智能还不够,最好还能和其他领域联动一下。”李暮开始计划。

    而这就很简单了。

    人工智能能够撬动的领域,实在太多太多。

    ……

    铁道技术研究所。

    临近春节。

    研究人员们却依旧奋战在自己的战线上,没有一丝的怠慢。

    在拿到了方案后。

    全所上下,包括茅以身在内,已经熬了近1个月的时间,就是为了早日将盾构机拿出来。

    而现阶段的成果,也没有辜负他们的努力。

    会议室内。

    盾构机研制团队,正在总结最近的研究情况。

    根据李暮所给的方案。

    他们已经基本完成刀盘、土舱、推进系统、管片拼装系统、外壳、密封系统、液压系统、控制系统和辅助设备的理论探索,进入试验阶段。

    但问题,也依旧存在。

    比如地质适应性,不同地层对盾构机的设计要求差异巨大。

    比如刀盘和刀具的设计问题——

    刀盘需要承受巨大的切削力和扭矩,同时保证高效掘进。刀具在硬岩、砂卵石等复杂地层中容易磨损。

    又比如地层中的水土压力问题等等

    ……

    茅以身先让年轻的研究员发言,然后再让老研究员们发言。

    他准备先从地层中的水土压力问题入手,由易到难,一一解决问题。

    不过一轮下来。

    众人的意见是有,但却缺少建设性的思路。

    听到最后。

    他不免长叹了一口气。

    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施工问题,一直是他们无法解决的难点。

    如果不解决。

    那么就可能会出现开挖面失稳、地面变形沉降等等方面的问题。

    最关键的,是会影响效率。

    按照李暮的方案预计。

    他们造出的盾构机,挖掘速度至少都应该在15米每天。

    然而实际上的挖掘速度却堪堪达到10米每天。

    虽说比起传统的施工方式,已经有了2倍近3倍地提升。

    但这显然不够。

    想到这里。

    茅以身便拿起手边已经被翻得发皱的笔记,准备再从李暮的方案中寻找思路。

    但就在这时。

    他突然发现一道目光定定地看着自己。

    似是察觉到自己被发现。

    后者飞快地收回目光。

    “高家林同学,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茅以身直接点名道。

    闻言,会议室的所有人立刻将目光投向了坐在最后的少年,满是善意。

    对于这个李暮“塞”进来的大学生。

    他们一开始是有些瞧不上的。

    毕竟要是有实力的话,何必走这种歪门邪道进研究所。

    但后来知道他还是个学生,而且刚刚读大一的时候。

    所有人立马就换了个态度。

    大一不稀奇,稀奇的是竟然能得到李暮的看重,直接加入盾构机这种国家级的研究项目。

    高家林深吸一口气,站起来,道:

    “我之前有幸得到李顾问的指点,听他提到过一点这方面的问题。”

    “其实要稳定开挖面、控制底层变形并不困难。”

    “只需要通过向开挖面注入泥浆,利用泥浆的压力和物理特性来平衡底层中的水土压力就行……”

    他的吐字清晰而有力。

    直到最后一句话说完。

    下面立刻响起了一阵掌声。

    想法虽稚嫩。

    但理论上却有不错的可行性。

    其中还结合了一些他们提到的想法,可谓是相当出彩。

    茅以身也是高兴地鼓着掌,道:

    “说得不错,高家林同学你很有天赋啊!”

    “您过奖了,都是李顾问的指点,还有研究所大家这段时间的教导的功劳。而且理论还并不完善。”高家林脸红了红。

    闻言,茅以身笑道:

    “已经很不错了,你是机械系出身,能在这种地质问题上有这样的见解,已经非常不错了。”

    听到他的夸奖。

    高家林下意识地还想谦虚。

    就在这时。

    一道声音突兀地响起,赞同道:

    “茅院长说得不错,你能有这个见解很难得了,不要太过谦虚嘛。”

    高家林听到这音色十分熟悉,连忙转身看去,惊喜道:

    “李顾问!”

    众人也纷纷扭过头,惊讶地看着忽然出现的李暮。

    “李顾问,您什么时候来的,怎么也不说一声,让我们准备准备。”茅以身迎上前道。

    李暮调侃道:

    “有什么好准备的,这些繁文缛节没必要搞。而且我是来参与研究的,按道理说要归您的领导才对。”

    “我就是仗着年纪大当个领导而已,研究的事还是得要您帮忙才行。”茅以身哈哈笑道。

    别看李暮只是个顾问。

    但他可是听钱五师说过,其地位绝对是夏国首屈一指的存在。

    不仅在上面的所有领导面前都挂过号,还得到上级领导的多次接见。

    也就是年纪太轻。

    否则就是直接去干国家科学院的院长都绝对够格。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