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泥水平衡-《火红年代,开局大学演讲》
第(2/3)页
李暮摆了摆手,道:
“不说笑了,说正事。”
“我刚刚听了一嘴,你们是在讨论如何解决稳定开挖地面的问题?”
“要是不嫌弃的话,我倒是可以再补充拓展一下刚刚高家林同学的说法。”
他刚刚说完。
茅以身便赶忙将他拉到了台上,道:
“不嫌弃,怎么可能嫌弃,您来说,我去下面坐着。”
话都还没说完。
他的人就已经在下面坐好。
还拿出纸笔,一副准备做笔记的样子。
其余的研究人员也是有样学样,赶忙坐好记录的准备。
一时之间。
刚刚还讨论得热火朝天的会议室,安静得像是大学课堂一般。
只不过站在上面的是一个年轻的老师。
而坐在下面的,是一群四五十岁的专家和教授们。
“李顾问太,太厉害了!”第一次见到这幅场景的高家林不禁瞪大了眼睛,露出不可思议之色。
要知道那可是茅以身啊!
国科院的学部委员,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
这样厉害的一个人。
竟然和他一样,像是学生一般地坐在那里听讲!
……
李暮好笑地看着高家林。
从其眼中露出的震惊,不难猜出他在想什么。
不过这种事没必要解释。
他直接拿起粉笔,开始讲解泥水平衡技术,道:
“其实方法的核心就是通过泥浆压力动态平衡地层压力。”
“在泥浆注入开挖面的时候,会形成一层泥膜。”
“这样一来,泥浆的压力与地层中的水土压力会保持动态平衡,防止开挖面失稳……”
随着他的讲解开始。
下面响起“唰唰唰~”的笔记声。
高家林也很快回过神来,马上投入到记录当中。
……
用了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
李暮和铁道技术研究所的众人,详细地分析了一下泥水平衡的基本原理。
以及泥浆-渣土混合与运输、泥浆的配比与调控等问题。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泥水平衡下盾构机的理想工作流程。
通过泥浆注入,形成泥膜并平衡地层压力。
再使用盾构机刀盘切削地层,使得渣土与泥浆混合。
再利用逆水管道,将泥浆-渣土混合物派出隧道。
派出的泥浆还可以在经过处理设备分离渣土后,继续循环使用。
最后是在盾构机的尾部拼装预制混凝土管片,形成隧道衬砌,用于支撑和加固隧道结构。
待他说完之后。
会议室内沉寂了片刻。
旋即爆发出热烈地掌声。
众人一边鼓掌,一边道:
“不愧是李顾问,太厉害了!”
“是啊,困扰我们许久的问题,竟然就被这么解决了!”
“要是李顾问能够经常过来指导我们就好了!”
……
听着所里大家的赞许和期望。
茅以身用希冀的目光看向前面。
他非常清楚。
如果李暮能够帮忙,对于他们的研究,绝对大有裨益。
泥水平衡不是结束。
只是开始。
盾构机想要成功,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念及此处,他当即高声道:
“李顾问确实是咱们国家首屈一指的学者,帮了我们的大忙。”
“不过大家可不能太贪心,李顾问事务繁忙,能来一次就很好了。”
“方案是李顾问写得,泥水平衡的问题也是李顾问解决的,要是都这样做,要我们干什么。”
茅以身一边说。
一边观察着李暮的表情。
这番看似是在给众人解释。
实则是在暗搓搓地引起众人的好奇。
果然。
很快就有一个专家道:
“原来是这样,所长说得有道理,咱们确实不能想着都要李顾问来解决问题。”
他的话让会议室内的大部人不由得点了点头。
但紧接着。
又有一个教授道:
“话是这么说没错,但偶尔一次也成嘛。”
话音落下,所有人都露出赞同的眼神。
有些话他们不好意思明说。
李暮一次的指导,能顶得到他们十天半个月不止地研究。
如果遇到什么难题。
这个时间可能还会成倍地增长。
——现成的解决办法摆在面前,为什么不要呢?
李暮眼看着众人将话题往自己身上说,无奈地看了看茅以身。
这种小手段,他自然看得穿。
不过后者显然是料定了他肯定不会拒绝。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他还是很希望能够尽快完成盾构机的。
毕竟只有交通足够便利,国家才能够迅速地发展,社会也能够更快地富裕。
李暮抬起手,道:
“我知道大家的意思,以后我会争取多过来看一看,尽量帮助解决一些问题,直到盾构机出来为止。”
“只是争取吗?”下面的众人略微有些失望。
但听到这话的茅以身,却是相当满意。
毕竟之前李暮可是明确表示不会插手。
现在肯偶尔来一次,已经是非常大的突破了。
再说,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
只要关系处好,人还能跑?
……
在会议结束后。
众人各自散去,继续开始研究。
解决了泥水平衡。
还有其他的问题。
在盾构机没有成功之后。
他们除了吃饭睡觉,所有的心思,都要放在研究上。
这也是这个年代科研工作者们的常态。
只不过看到这一幕的李暮,在随着茅以身来到他的办公室后。
忍不住揶揄道:
“茅所长,我看贵所的同志们眼睛上的黑眼圈有点重啊,是不是晚上没休息好啊?”
一边说。
他一边走到办公室里贴着的宣传海报前。
上面用毛笔写着一份作息守则。
——由国科院提案,秦云亲自审批,上级领导亲自点头。
茅以身见状,却没有说话,只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道:
“大家也是想尽快将盾构机拿出来。”
“您或许不知道,在西南的山区,有很多的施工队,每天都冒着生命危险在施工。”
“之前五道口技术学院的刘辉献教授从西南回来,就带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
第(2/3)页